我们身边许多父母,为了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不遗余力地为他们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生活条件,甚至早早为孩子规划好了未来的人生道路。然而,最令人困惑的是,很多时候尽管父母付出如此之多,孩子却并不因此感到快乐。
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需要首先审视一下对“幸福”的定义。在成年人的视角中,幸福往往与物质条件、社会地位、财富积累等因素紧密相连。然而对于孩子而言,他们的世界简单得多,他们的幸福感可能仅来源于一次无忧无虑的游戏,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句由衷的赞美,或一个充满爱的家庭环境。
如何培养一个内心充满幸福感的孩子?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和建议。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相关理论认为,人生幸福的五大要素分别是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和成就。这五大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生的幸福感。据此,我们也可从中找到几条培养孩子幸福感的有效路径。
路径一: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
构建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允许孩子自由地表达情绪和情感,是建立积极家庭氛围的重要一环。从进化心理学的视角来看,与正面情绪一样,负面情绪同样具备其独特的价值。例如,恐惧可以帮助我们远离潜在的危险,悲伤可能会促使我们进行反思、学会珍惜并从中获得成长。因此,情绪本身并非问题所在,而如何妥善地处理情绪才是关键。如果在一个不允许情绪表达的环境中成长,孩子可能会习惯于压抑情绪,什么事都闷在心中,不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阳光的性格。只有接纳和理解孩子的负面情绪,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应对方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家长在照顾孩子的同时,也要照顾好自己的情绪。这不仅是为了身心健康,更是为了家庭的和谐与幸福。从家庭系统的视角来看,家庭是一个动态平衡的整体,每个成员的情绪状态都会对整个家庭氛围产生影响。家长的乐观能成为孩子强有力的情绪支持,成为孩子积极应对生活挑战的榜样;家长的焦虑、压抑也会传递给孩子,成为孩子压力的来源。家长让自己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孩子也能获得积极的感染,从中受益。
路径二:获得积极的心流体验
心流体验是指当人们完全沉浸于某个活动中,忘却自我和时间的流逝,全神贯注所感受到的愉悦和满足。在这种状态下,人们会感到非常充实和自信,因为他们完全掌控了所从事的活动,挑战与技能之间达到了完美平衡。
心流体验可以增强孩子的内在动机、培养专注力和创造力,让孩子在学习和成长中获得快乐和满足感。帮助孩子获得心流体验,首先要鼓励孩子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活动,从中找到乐趣。然后可以为孩子提供具有一定难度但又不至于让他们感到沮丧的挑战,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同时,要为孩子创造安全、舒适且充满支持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更容易体验到心流状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路径三:创设积极的人际关系
人类具有社会属性,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对于个人的幸福感至关重要。
“过度比较”是导致个体幸福感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青少年对父母行为感到不满的常见原因之一。许多家长常常将“别人家的孩子”作为榜样,简单地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比较,希望以此来激励自己的孩子进步。然而,这种做法却很容易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竞争化,许多人会因此对被父母口中称赞的“别人家的孩子”产生厌恶之情。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多元化的。身边优秀的人不仅是学习的榜样,也是宝贵的人际资源和合作对象。家长可以鼓励孩子与同龄人、朋友、老师等建立良好的关系,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只有将注意力回到如何让自己幸福,而不是比他人幸福时,幸福才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路径四:允许积极的自主探索
有这样一些孩子,他们各方面都很优秀,表面上看起来也很正常,但内心却空虚、迷茫,缺乏生活的目标和动力。在一定契机下,他们可能会突然撕开平静的外衣,爆发出一系列的问题:厌学、孤僻、抑郁、自伤……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与孩子自主性的缺失有关。
自主性缺失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家长深深的关爱与担忧。家长害怕孩子受伤,害怕孩子走弯路,因此选择了一种看似稳妥的方式——过度保护与干涉。但是,这样做剥夺了孩子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机会。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也正是这些挑战,塑造了他们的性格,锻炼了他们的意志,成就了独立的自我。允许孩子犯错,是培养孩子自主性的重要一环。许多家长看到孩子犯错就会感到担忧,甚至引发愤怒。我们必须明白,犯错意味着独立,意味着成长。犯错是儿童形成独立人格、自由精神、创造才能的必经之路。
有心理学家提出了“足够好的母亲”这一概念。孩子其实并不需要一个面面俱到的完美家长,“足够好”就是非常好:在孩子需要时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其余时刻交给孩子自己去尝试和探索;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和潜力,允许孩子探索和试错。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独立、自信、坚强和有担当的孩子。

路径五:培养积极的抗挫能力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作为家长,如何引导孩子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一些心理学的小技巧也许可以发挥作用。比如,夸奖孩子时,不要只夸奖他们的聪明才智,而应更多地夸奖他们在具体事情上所付出的努力。有研究发现,对孩子努力的赞赏,更能激发起孩子成长型的思维模式,从而让孩子敢于迎接挑战并不断取得进步。
幸福感的根基和源泉在于爱。学习心理学知识,通过心理学的方法,我们可以更有效地表达和传递爱。孩子是社会的未来,愿我们的孩子都能获得幸福,让我们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幸福的社会。(作者陈洁宇系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中心咨询师,周晓林系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
责编:陈玮 编辑:唐翌殊
来源:光明日报